看看君叫臣死父叫子亡的邪教会给君主带来什么
看看君叫臣死父叫子亡的邪教会给君主带来什么,是君临天下,威风凛凛,一呼百应吗?绝对不是!!!是人人对君主敷衍了事,各个心怀异志,为了逃脱必死的命运,个个加入朋党。互相利用皇帝达到自己的目的,互相把皇帝当棋子用。皇帝不顺太监的心怎么办?好办,杀了再换一个。你觉得你代表天命,人家觉得你不过是个棒槌。即使你有道术、武术、医术、话术,你可以预测未来,可以起死回生,可以抓住人心,可以以一当百,又怎么样?你就是把周易学烂了,也挡不住为了求生的人群杀死你,人家只是想活而已。你说君叫臣死父叫子亡,不死不亡就是不忠不孝。人家说,谁让我死,我就让他死在我前面。大家都说黑社会不好,我也认为不好,黑社会应该打击。但问题不是打击就能解决的。君叫臣死父叫子亡的邪教不除,黑社会永无根除之日,而且社会上每个人都随时会面临生命危险。
有的君主以为这是为自己治国提供方便的理论。呵呵,你想多了,这是给君主挖坑的理论。你如果不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个邪教,底下人就会认为你就是宣扬这样的邪教的邪教头子。对付你这样的邪教头子,他们只有一个办法,那就是加入黑社会,抱成团,然后做掉不听他们话的皇帝。
如果有正常的生活可以过,一般人是不愿意当黑社会的。正常人谁愿意当黑社会?可有人老想让你死,动不动一张嘴就是,君叫臣死父叫子亡,老让你死,这不是没办法吗?不当黑社会只有死路一条。那怎么办?没有黑社会也要想办法多成立几个黑社会。一来可以吓唬皇上,二来当黑社会能多活几天,还可能把想让自己死的邪教头子弄死,何乐而不为?这叫逼上梁山。以下是原文链接地址http://m.toutiao11.com/i6499760078378238477/?iid=19292628641&app=news_article&wxshare_count=1&tt_from=weixin_moments&utm_source=weixin_moments&utm_medium=toutiao_android&utm_campaign=client_share&share_type=original&from=timeline
甘露事变——中国古代对朝臣最惨烈的集体屠杀
历史逸闻 2017-12-15 21:08:43
唐代中期,宦官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开始左右朝政。公元826年12月,唐文宗李昂登基,他不甘为宦官控制,不想和父兄一样死的不明不白,遂与宰相李训,大臣郑注密谋诛杀宦官。这两位是宦官引荐的,重用他们不易被宦官所察觉。
大和九年,文宗以李训之谋,杖杀曾参与杀害父亲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,不久又以李、郑之谋赐权宦王守澄死。
按照一开始的谋划,王守澄死后,由郑注奏请唐文宗批准率兵护卫葬礼,于是郑注便可带亲兵随从前往。同时奏请文宗,命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都到河旁为王守澄送葬。届时,郑注下令关闭墓门,命亲兵用利斧砍杀宦官,全部诛除。
但是,李训担心事成之后郑注会与自己争功,遂与另一位宰相舒元舆密谋抢先一步诛杀宦官。
大和九年(835)十一月二十一日,李训以观天降甘露为名,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,被仇士良发觉,双方激烈战斗,结果李训、王涯、贾餗、舒元舆、王璠、郭行余、罗立言、李孝本、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,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,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。史称“甘露之变”。
甘露之变后,生杀大权都由宦官们主持,皇帝的唐文宗也彻底被架空。“天下事皆决于北司,宰相行文书而已”。宦官“迫胁天子,下视宰相,陵暴朝士如草芥”。唐文宗处处受制于宦官,忧郁成疾,郁郁而终。
甘露之变
1 娱乐至死 阍寺持废立之权
2 所托非人 谋事不成反被诬
3连逐三相,以毒攻毒赐鸩酒
4甘露之变:血流成河大明宫
5受制家奴 天子不能全一子
1 娱乐至死 阍寺持废立之权
1
长庆四年(公元824年)正月二十六日,唐穆宗驾崩,年仅十六岁的太子李湛在太极殿即位,是为唐敬宗。李湛刚一登基,就一连三天对宦官们大加赏赐,不仅金银、绸缎随便出手,就连官服也随便赏赐,至于赏赐的则标准依心情而定,比如今天赐给六品、七品的绿色官服,明天就赐给四品、五品的红色官服。
李湛一点也不喜欢政治,他最喜欢的是玩乐。例行早朝对小皇帝来讲是一件苦差事。从当上皇帝的次月开始,就天天打马球、游乐、宴饮、听音乐,并赏赐宦官和乐人财物,次数多得连史官都记不完。
三月十九日这天,日上三竿,朝会大殿上依旧不见天子的身影。百官都列队在紫宸门外等候,年事已高和体弱多病者都已渐渐不支,几乎双腿麻木跌倒。谏议大夫李渤对宰相说:“昨天我刚刚上疏提醒皇上上朝时间不要太晚,没想到今天更晚,我身为谏官,难辞其咎,请准许我出阁待罪于金吾仗。”
最后,哈欠连天的小皇帝总算来了。开完朝会,他就迫不及待地要起驾回宫,不料左拾遗刘栖楚却还不走。
刘栖楚对李湛进谏说:“陛下,微臣有事要奏。”
李湛只好停下脚步。刘栖楚朗声说道:“宪宗和先帝都是年长之君,天下尚且叛乱不断。陛下年纪正轻,即位之初,应当宵旰求治。但陛下却嗜睡贪色,日晏方起,如何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?如今,先帝灵柩还未下葬,歌舞伎乐却已日日喧腾;陛下勤政名声尚未显扬,不孝恶名已远播四方!臣恐陛下福祚不会长久,请让臣碎首玉阶,为不能尽责谢罪。”话音刚落,还没等小皇帝反应过来,刘栖楚便已跪倒在地,一下一下地用头去撞台阶,瞬间便已血流满面。李湛顿时吓呆了,一时不知所措。
宰相李逢吉和牛僧孺闻讯,匆忙赶来解围,叫刘栖楚退下。刘栖楚用手捧着鲜血淋漓的脑袋摇摇晃晃站了起来,又开口骂起了宦官。
小皇帝一直挥手让他退下。可刘栖楚坚持说:“不用臣言,请继以死。”
牛僧孺赶紧说:“你所奏之事皇上已经知道了,先到门外,静候皇上处置!”刘栖楚这才不情愿地退了出去,和李渤一起在金吾仗听候裁决。
惊魂未定的李湛赶紧问宰相,此事该如何处置。几个宰相一致认为,谏官意见正确,应该采纳。李湛无奈,只好派宦官到金吾仗前安抚刘栖楚和李渤,命二人回家。
几天后,李湛下诏,将刘栖楚擢升为起居舍人,并赐予五品的红色官服,以示对他忠言进谏的表扬和鼓励。刘栖楚的原官秩仅为从八品上,而起居舍人是从六品上。小皇帝一下子将他连升数级,可刘栖楚一点也不领情,以生病为由推掉了官职。
其实,刘栖楚领不领这个情,对小皇帝来讲根本无所谓。他本来就是迫于舆论压力做个姿态而已,如今刘栖楚自己不识抬举,李湛也懒得理他。
此时,宰相李逢吉当权,朝臣中的识时务者纷纷向他投靠,他周围很快结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死党。这个死党以李逢吉的侄子李仲言为首,麾下有张又新、李续之、张权舆等人,号称“八关十六子”。所谓“八关”,是说这个死党的核心层李仲言等八人,若有人想求李逢吉办事,必须先贿赂他们,相当于八道关卡;李仲言等八人还有八个手下,所以统称“十六子”。
这几年来,大多数朝臣都唯李逢吉马首是瞻,宰相班子的人选也是李逢吉举荐的人,如吏部侍郎兼同平章事李程、户部侍郎兼同平章事窦易直等。李逢吉在朝堂上俨然成了“带头大哥”。然而,到了宝历元年(公元825年),李逢吉发现自己经营的权力金字塔开始松动了。原因出在他举荐的李程身上。
李程于长庆四年五月入相,刚一上台就表现出了刚直敢言的作风。当时,小皇帝刚即位不久,打算修建豪华宫殿,李程劝阻敬宗说:“先帝宾天未久,陛下便如此大兴土木,岂是人子尽孝之道?”小皇帝闻言,也有些尴尬。
李程当即建议,把已经准备好的那些木材和石料拿去扩建穆宗陵寝,以示新君的孝心。李湛无奈,只好听从。李逢吉听说这件事后,隐隐觉得李程这个人不简单。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,证实了李逢吉的判断。
成德军节度使王庭凑当初围攻深州,刺史牛元翼只身突围,家属落在了王庭凑手里。事后,牛元翼多次贿赂王庭凑,请求赎回家人,可王庭凑对他此前拼死抵抗余恨未消,把他送去的钱全都留下了,人却一个不放。牛元翼死后,王庭凑知道人质没用了,就将牛元翼的一家老小全部杀死。
消息传到朝廷,敬宗李湛很受震动,叹息“宰辅非才,使凶贼纵暴”。翰林学士韦处厚趁机劝谏,说被放逐的三朝元老裴度“勋高中夏,声播外夷”,如果让他回到宰辅的位子上,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藩镇的问题。
敬宗动了心,就打听裴度的近况。韦处厚说,裴度两年前遭李逢吉排挤,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,连“同平章事”的宰相衔都没有挂。敬宗很惊讶,他又询问新任宰相李程。李程力赞裴度贤能,请敬宗礼遇裴度。几天后,敬宗就下诏恢复了裴度的同平章事之衔,有召他回朝复相的意思。
裴度是李逢吉的头号政敌。可现在李逢吉一手提拔上来的李程居然胳膊肘朝外拐,帮着裴度说话,对李程这种“恩将仇报”的做法,李逢吉极为恼怒。一旦有机会,他将毫不犹豫地除掉李程。
宝历元年九月,李逢吉认为机会来了,他暗中派人告发了一个叫武昭的人。
武昭本是裴度手下,在平定淮西时立下战功,深受裴度赏识,几经提拔,后来官至刺史。可几年后,裴度垮台,武昭也跟着遭殃,被贬到了一个闲散的位子上。武昭郁郁不得志,自然对李逢吉极为恼恨。
武昭有个朋友叫李仍叔,时任水部郎中,是李程的族人。因为李程和李逢吉不和,李仍叔就想帮李程做点事情。当他发现武昭对李逢吉满腹怨言时,就想借刀杀人。他若无其事地对武昭说,本来李程想起用他,不料李逢吉极力反对,只好作罢。武昭闻言,更是对李逢吉恨之入骨。
一次,武昭和左金吾兵曹茅汇等朋友一块喝酒,喝得酩酊大醉。武昭对李逢吉当然是照骂不误,骂得兴起,武昭说自己要刺杀李逢吉。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席上一人把消息透露给了李逢吉的死党张权舆。张权舆汇报给李逢吉。李逢吉立刻叫茅汇召武昭来见他,送厚礼拉拢武昭,从此武昭怨恨的话渐渐少了。
李逢吉现在又想起了武昭,告发武昭可以一箭三雕,除去武昭,整垮李程和裴度。
武昭被告发后,敬宗下诏逮捕武昭,命三法司会审,同时把那天跟他一块喝酒的几个朋友也都抓了起来。李逢吉马上授意侄子李仲言去探监,并且给茅汇带话。李仲言对茅汇说:“只要你咬定武昭是受李程指使,你就无性命之忧,不然必死!”李逢吉的目的是要把裴度和李程都扯进来,将他们诬为此案的主谋。一旦这个目的达到,不仅李程要被逐出朝廷,裴度回朝的希望自然也就破灭了。
然而茅汇不是贪生怕死之辈,他对李仲言说:“即便蒙冤而死,我也心甘情愿!诬人自全,不是我的为人。”他如实向三法司陈述了事情经过,并将李仲言要他作伪证的事也说了。
李逢吉没想到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这一年十月末,三法司宣布判决结果:武昭被判杖刑,乱棍打死;李仍叔被贬道州(今湖南道县)司马;李仲言流放象州(今广西象县);茅汇流放崖州(今海南琼山市)。
宝历元年末,朝中要求裴度回朝的呼声日益高涨,敬宗李湛也频频派人前往兴元(山南西道治所,今陕西汉中市)慰问裴度,并向他秘密转告召回朝廷日期。于是,裴度上奏朝廷,请求入朝参见皇上。
宝历二年(公元826年)正月,裴度回到了长安。二月初九,唐敬宗任命裴度为司空、同平章事。十一月,把持朝政达四年之久的李逢吉被逐出朝廷,外放为山南东道节度使。
2
重回相位的裴度也没有多少欣喜之情,业已成年的天子李湛对娱乐事业的热衷不仅丝毫未减,且有变本加厉之势。他对宦官的宠幸也是一如既往。
李湛登基的第一年,虽然讨厌上朝,可还是不敢不上,顶多就是迟到而已。可从第二年起,他就开始跳票了,连朝也不上,整天跟宦官们厮混在一起,寻欢作乐,毫无节制,一个月上朝最多不过两三次,满朝文武连他的面也很少见到。
唐敬宗李湛
李湛擅长踢球,喜爱手搏,玩到兴头时,跟他手搏者断臂碎首。
禁军和天下诸道纷纷向他进献大力士,以供训练和比赛之用。当然,最终大力士都不是李湛的对手。李湛特意悬赏一万缗,命内侍宦官招募能与他交锋的高手。很快,有更多体育健儿从四面八方涌来,夜以继日地陪伴在天子左右,随时与他切磋技艺。李湛性情褊急,力士有恃恩不逊者就被流放边地、没收家产。宦官有小过错,动不动就会挨上一顿鞭子,搞得他们人人自危,又恨又怕。
李湛还喜欢上了一种更有趣刺激的玩法:深夜外出捉狐狸。
宝历二年(公元826年)十二月初八,天子李湛夜里外出打猎后回到宫中,意犹未尽,又召集内侍宦官刘克明和踢球军将苏佐明等二十八人一起饮酒。天子一通豪饮,很快就醉了。他摇摇晃晃站起来,去内室解手。殿上蜡烛忽然熄灭,刘克明等人趁机把皇帝杀死。
干掉天子后,刘克明等人传翰林学士路隋草拟遗诏,命绛王李悟(唐宪宗第六子)主持军国大事。十二月初九,宫中发布天子遗诏,绛王李悟登紫宸殿外廊,接见宰相和文武百官。
突如其来的巨变让满朝文武面面相觑,他们不敢相信,那个充满活力的少年皇帝怎么在一夜之间就驾崩了呢?
作为当年谋杀唐宪宗的主谋之一,宦官左枢密使王守澄很清楚天子暴毙的真正原因,刘克明等人干了和他当年一模一样的事情。他们拥立新君后,一定会撤换内侍省掌权宦官,控制朝政。意识到这一点,王守澄立刻召集右枢密杨承和,左右神策中尉魏从简、梁守谦(四个当权宦官被时人称为“四贵”),开了一个碰头会。“四贵”立即决定抢在刘克明等人之前动手。
裴度
十二月初九,王守澄、梁守谦与宰相裴度率禁军迎请江王李涵入宫,同时发左右神策军和飞龙兵讨伐杀害敬宗的宦官,刘克明一党和绛王李悟等全部被砍杀。刘克明跳井躲藏,被禁军搜出斩首。江王李涵是唐穆宗李恒第二子、敬宗李湛的异母弟,时年十八岁,仅比李湛小几个月。
翰林学士韦处厚博通古今,王守澄等人当天晚上找他,问:“用什么名义号令中外呢?”韦处厚说:“正名讨罪,符合忠君大义,何必有所讳避!”王守澄又问:“江王当如何践阼?”韦处厚说:“明天百官上朝,先以江王教令的名义宣告天下内乱已平,然后群臣三表劝进,再以太皇太后令,册命即位,便无可指摘。”
第二天一早,宦官们拥着李涵来到了紫宸殿的外廊,像昨天的绛王李悟一样,以储君的身份接见宰相和文武百官。裴度暂兼冢宰,主持敬宗的治丧事宜。
宝历二年十二月十二日,在以王守澄为首的宦官集团拥立下,江王李涵登基为帝,更名李昂,是为唐文宗。